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,ELISA)指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,利用抗原抗体结合专一性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。它是应用最多的一种免疫酶技术。
ELISA 测定的阳性判断值, 通常是将大量阴性和阳性人群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确定的, 其确定依据为判断结果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最低。在阳性判断值周围一定范围内之外的测定结果可归为可疑, 亦即ELISA 测定的“灰区"。“灰区"的大小可用统计学方法确定。测定结果处于“灰区"的样本, 可通过确认试验或追踪检测来确定到底是阳性还是阴性ELISA“灰区"是把定量分析的正常值范围引入定性分析而建立的概念。灰区的设置有二种: (1)CO × (1±C) , C 为该试剂的批内C (一般在15%~ 20% 间) ; (2)CO ±2S, S 为做室内ROC 的S。
另外, 个人认为: ELISA“灰区"对于不同项目和应用的领域不同, 其设置不能一概而论。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(CDC) 对美国Ortho 的抗HC 检测的ELISA 试剂盒进行研究, 发现只有检验结果S/CO ≥318 时, 高度预示HC 抗体真阳性状态; 若检验结果S/CO < 318, 存在较高的假阳性。在血站系统的献血员抗HC 筛查用上述两种灰区的设置方法没有什么不可; 如果临床实验室抗HC 的灰区也按前者设置,势必存在较多的假阳性。ELISA 质量保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 许多重要的环节都影响到检测的质量。
在ELISA检测中,灰区通常指的是检测值S/COV(样本吸光度值比临界值)在0.6-1范围内的情况,这是阳性与阴性之间的一个模糊地带。
灰区结果的分析需要结合具体情况:
1. 样本背景和临床信息:实验室检测人员应依据实验检测结果,结合受检者的病史和个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。如果受检者有相关疾病的症状或风险因素,灰区结果可能提示需要进一步的确认试验。
2. 确认实验:由于灰区结果可能受到体内某些抗原物质的干扰,实验室应进行确认实验来验证结果。确认实验可能包括重复检测、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或试剂盒,甚至进行病理检查。
3. 参考值和临界值设置:确保使用的Cut-off值是经过验证的,可以是通过大量阴性样本平均值加2SD或3SD来确定,或者使用ROC曲线法。正确设置的Cut-off值可以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性。
4. 样本处理和操作:检查样本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、溶血、细菌污染或标本稀释不准确等问题,这些都可能导致灰区结果的出现。
5. 试剂和设备:确认所用的ELISA试剂盒和酶标仪性能稳定,按照说明书操作,避免因试剂过期、酶标仪校准不当等原因导致的结果偏差。
6. 重复性和可比性:确保实验操作的一致性,不同批次实验或不同实验员的操作应遵循统一标准,以提高结果的重复性和可比性。
通过上述步骤,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处理ELISA检测中的灰区结果,减少错误判断,提高检测的可靠性。